您當前位置:荷澤市-中國菏澤市-菏澤新聞網(wǎng) > 美文美圖 > 正文
作者: 荷澤日報 來源: 荷澤日報 發(fā)表時間:2024-12-19
□高中方
我的家本在菏澤城北一里多地的轆轤灣村。為什么叫轆轤灣村?據(jù)老人講,有一老太太領(lǐng)著兩個兒子逃荒到此就住了下來,兩個兒子就是我們轆轤灣高家的老祖宗,一輩輩繁衍,逐漸形成村莊。村東有一個大坑,不知是誰起的名,這個莊當初就叫高坑。又有一說是明初洪武年間移民過來的。反正高姓來得最早,后來又來了成姓、李姓、朱姓、薛姓四姓。高姓住在村莊最東頭,離坑最近,可能便于取水,而且也以高家的人最多,叫高坑是可信的。但這個名總有點不好聽,而村東的大坑形狀像轆轤,或者莊上的人大多種菜,澆菜用轆轤提水,久而久之,人們便以轆轤灣相稱,這個名一直叫了幾百年。
近年由于拆遷,轆轤灣消失了,原地蓋起一座座高樓,但我還是常懷念過去的家。
我記事的時候,我們家有堂屋三間,南屋、東屋、西屋各兩間,門樓一間,后來加蓋三間西屋,用于磨面和養(yǎng)牛。東面還有能蓋兩到三間房屋的空地,但這里一直是豬圈。南屋和西屋之間也有一片較大的空地,常挖一個地窖,冬天儲放地瓜和蘿卜。堂屋門前東邊有一個磚砌的臺子,一米見方,高約70厘米左右,是每年春節(jié)擺供品敬老天爺?shù)牡胤健L梦?、東屋的窗臺上各綁一個籃子,里面放些麥秸或干草之類,籃子上蓋一半敞一半,是雞下蛋的窩。整個院子樹木栽得不多,只有一棵棗樹、兩棵榆樹。爺爺、奶奶住堂屋,父母住東屋,叔叔、嬸子住南屋,西屋是大廚房。堂屋的東間是爺爺、奶奶的臥室,西間常為姑姑們回娘家的臥室,還有兩個大囤存放糧食。東屋也有一個更大的囤,也是存放糧食的。我們家在當時還是比較富裕的。
奶奶信神,對神的信奉是很虔誠的。堂屋門后東西兩側(cè),敬著菩薩和財神,廚房里敬著老灶爺。每到春節(jié),爺爺、父親則把堂屋前的臺子用箔(高粱稈織成的)圍起來,用繩子扎結(jié)實,中間留個門,上面蓋上席子,正中貼上老天爺?shù)漠嬒瘛,F(xiàn)在我才知道那是版畫印刷的,老天爺方面大耳,眼睜得不大,口小,留著八字胡,下巴上點個紅色的小點,顯得尊貴、慈祥而又嚴肅。老天爺畫像的左側(cè)豎著一束很新鮮的竹子,葉很綠,小門的兩側(cè)各掛著一束柏枝,寒冷冬季,這是難得看到的綠色景觀。奶奶說老天爺是請來的,會保佑我們一家平安,不許我亂摸。大年三十和初一,則要給老天爺擺供,一個大花糕放在老天爺?shù)淖髠?cè),臺子上擺上供品,有雞、大肥肉、大白丸和其他菜蔬,一共六個碗,六樣供品,每碗供品上放一根香菜,一顆菠菜,綠油油的,和供品一起組成一個美麗的圖案。擺完供后燒香,奶奶總是念叨:“老天爺,過年了,給您擺的供,您好好享用”。接著是磕頭,磕完頭,爺爺、奶奶像是了了一樁很大的心事,趕緊再去忙其他的。老灶爺那里則是擺一個花山,沒有供品,燒香、磕頭那是少不了的;菩薩、財神那里,也不擺供,也只是燒香磕頭。
過了年三十,第二天就是春節(jié)了,小孩子最盼過年,我期盼了好多天。半夜剛過,鞭炮就響起來,我本來是睡不醒的,由于鞭炮聲,更由于期望,早早地就醒了,母親把我拉起來,幫我穿上新衣服,就忙別的了。我走出門外一看,棗樹上高高地掛著一個紅燈籠,整個院子都是亮的,全家人都起來了。院子里撒了好多芝麻稈,好多地方點著紅蠟燭,供臺那只蠟燭最大最亮,綠竹,翠柏,大花糕,供品,香煙繚繞。大人們期盼著新的一年風調(diào)雨順,五谷豐登,期盼著全家幸福平安,所以家里人都要給老天爺磕頭。
說起春節(jié)前煮肉蒸饃,那就先說說蒸饃吧。春節(jié)前幾天,家里就開始蒸饃。奶奶在堂屋里支起一張箔,上面鋪上白凈的單子,把蒸好的饃倒在上面晾,晾好了,再往簍子里裝。簍子是用麥秸和高粱稈的皮編成的,我們家有兩個很大的簍子,每個高約一米左右,底小一點,上面粗大一點,像現(xiàn)在的一對大花瓶。每年蒸饃,兩個簍子都蒸得滿滿的,才夠吃到二月二。那時天比現(xiàn)在冷得多,所以饃放不壞。
每年蒸饃,奶奶、母親、嬸子都上陣,爺爺、父親有時也去幫忙??傊笓]當然是奶奶,奶奶很會當家。先是發(fā)面,三四大盆,奶奶起得最早,面都是她和的,放在廚房的柴草里,上面再用被子蓋上,太陽出來的時候,面也就快發(fā)了。接著是煮豆餡,豆餡是豇豆和大棗煮成的,煮了好大一鍋。煮熟了再把豆子和大棗搗爛,搗得像泥一樣。我那時就五六歲吧,聞到香味就到廚房里轉(zhuǎn),奶奶就團一個餡團子給我,說“到外邊玩去吧”,怕我礙事,把我打發(fā)出去。先蒸黃面團子,是小米面和玉米面混合而成的,黃面團子熟了,我又去要,奶奶也給。后來蒸大白面饅頭,也是包餡的,我想吃,但肚子裝不下了。當然大白面饅頭更好吃。后來大了一兩歲,心眼多了,我就不吃那么多黃面團子,單等著吃白面饅頭,只要去要,奶奶都給,但其他人不讓吃。當時我們家在村里還是比較富裕的,但一年里也很少吃白面饅頭,只有麥后和春節(jié)才吃。蒸完白面饅頭,就蒸花糕和花山,最后蒸棗花,那都是奶奶的杰作。棗花有各式各樣,無非就是把面揉好,做成各種各樣的形狀,再放上鮮紅的大棗,三個棗的最好看,也做得最多。特別是小豬頭,奶奶做得活靈活現(xiàn),所以最后一道工序總是奶奶親自下手,親自把關(guān)。蒸熟了,白的白,紅的紅,紅白分明,真是好看,但奶奶不讓吃,要到春節(jié)走完親戚后才能吃。春節(jié)走親戚一般提個竹籃,里面裝上幾個白面饅頭加上幾個棗花,上面蓋上個新手巾。走親戚回來,一般要回幾個饃饃,其中有倆饅頭都夾上一片或兩片大肥肉,叫肉夾饃。那是給爺爺、奶奶的,是對家中長輩的尊敬。
再說煮肉,這活都是爺爺或父親干。我的記憶中,我們家每年過年都要殺一頭豬,豬是自己喂養(yǎng)的,爺爺舍得喂它好飼料,一般都是豆餅、麩子、剩菜、剩飯之類,吃那么好還長得很慢,一年才長一百多斤。殺的豬一般是吃一半賣一半,但豬頭、心、肝、肺、腸都是要留下的。煮肉前,大腸都是父親清洗,清洗很多遍才算干凈。清洗肺時,父親把清水灌進肺里,倒掉,再灌,再倒,反復(fù)幾遍,最后父親用繩子拴住肺的上端(喉頭)吊到院里的棗樹上,再灌些水,肺被撐得很大,像一個水紅的燈籠。這時父親在肺的最下端用刀扎幾個小眼,讓里面的水慢慢地往外滴,水滴凈了,肺才算清洗干凈,整個肺就可以下鍋煮了。鍋里還有豬肉和其他的豬雜,滿滿的一大鍋。肉熟了,我的獎賞就是大骨頭上帶一些痩肉,那個肉真香啊,已經(jīng)幾十年沒有吃過那么香的肉了。
奶奶很會過日子,每年都喂幾只雞,小雞是不用買的,因為每年都有一只抱窩的老母雞。奶奶把發(fā)燒的老母雞放在一個寬大的竹簍里,里面鋪上麥秸,放上七八個雞蛋,老母雞便臥在雞蛋上暖啊暖啊,暖上好多天,那時我覺得時間很長很長。我好奇,總想走近看看,奶奶不讓,說驚動老母雞,老母雞生氣了,它就不暖了,小雞就抱不出來了。我就不敢近前了,遠遠地看,一天看幾次,總希望能看到小雞的出現(xiàn)。老母雞不是整天在那里暖,每隔一兩天奶奶都把老母雞拿出來,喂點紅高粱,讓它喝點水,又趕緊把它放回去。有一天終于聽到小雞的叫聲,我趕緊去看,啊,老母雞站起來了,它腹下已站著好幾只小雞,毛茸茸的。還有兩三個雞蛋沒出雞,老母雞用它那堅硬的老嘴在蛋殼上叨了幾下,蛋殼破了,小雞才出來。幾天以后就可看到,老母雞領(lǐng)著一群小雞滿院里亂轉(zhuǎn),教小雞覓食。小雞喂大后,公雞一般過八月十五時享用,只留一只打鳴。
每年春天,母雞開始下蛋時,窗臺上三個雞窩常常占滿。母雞下了蛋,就飛下窗臺,開始自我表揚,“咯嗒咯嗒”叫個不停。每天都會收兩三個雞蛋,多的時候會收四五個,那時的雞蛋可好吃了,真是香。
雞蛋的收存權(quán)當然歸奶奶,奶奶也不自己吃,而是大家吃,燒個雞蛋湯,做個菠菜湯,都要打上幾個雞蛋的。來了客人,也要用上幾個雞蛋,所以存下的不多。凡是存下的,奶奶都腌成咸雞蛋,客人來了煮上三四個,每個一切兩半擺在盤子里算是一個菜。蛋黃可黃了,而且出油,黃澄澄的,見了就流口水,但只有爺爺陪客時才有,其他人是沒有資格吃的。家里招待客人一般四個菜,咸雞蛋、涼調(diào)綠豆粉皮、涼拌豬頭肉、炸臘肉。若是夏天就沒有涼拌豬頭肉,調(diào)個涼黃瓜,或者熗個筍瓜,仍是四個菜。這就是很盛情的招待了??腿俗吆?,吃不完的咸雞蛋我可以湊上去拿一塊,解解饞,奶奶也是不責怪的。
喂雞最煩人的是那些雞沒規(guī)矩,不講衛(wèi)生,隨地排便,一個大院子被它們弄得很臟,稍不注意就會踩上雞糞,所以要經(jīng)常掃院子。掃院子的事一般歸爺爺和父親,我大一點父親就叫我掃,并給我講:“掃帚響,糞堆長”,還說“莊稼一枝花,全靠糞當家”。垃圾、雞糞、菜葉、其他雜七雜八的都掃到棗樹旁邊的大坑里,雞窩里的雞糞也掏到大坑里,久而久之,糞坑積滿了,經(jīng)過腐爛,就是一坑上等的肥料。父親要我掃院子,是教育我要勤奮,不能懶惰,給我留下很深的警示。
母親也時常給我講故事,印象最深的是一條蛇的故事。她說從前有母子兩人,母親善良,兒子卻不懂事,偷雞摸狗,坑蒙拐騙,屢教不改。有一天兒子匆匆忙忙跑回家,大叫:“母親救我!”母親問他咋回事,他說見到一條蛇,他把蛇鏟斷三截,不想那蛇自己接上后就追他,要他償命。母親聽后就把兒子藏到一個大水缸里,上面蓋上蓋子。不一會蛇追來了,什么也沒說,圍著大水缸轉(zhuǎn)了三圈就走了。蛇走后,母親掀開缸蓋一看,哪里有兒子啊,只有一缸血水。母親說:要做好事,不能做壞事,做壞事是有報應(yīng)的。母親講的故事有點嚇人,但母親是在教育我,要一輩子做好事,不能做壞事。
人民網(wǎng) 新華網(wǎng) 央視網(wǎng) 中國網(wǎng) 光明網(wǎng) 中國日報 中青網(wǎng) 求是網(wǎng) 山東網(wǎng) 魯網(wǎng)
菏澤市政府網(wǎng) 菏澤文明網(wǎng) 菏澤市紀檢監(jiān)察網(wǎng) 燈塔-菏澤黨建網(wǎng) 菏澤長安網(wǎng) 菏澤廣電網(wǎng) 菏澤文藝網(wǎng) 菏澤市教育信息網(wǎng)
菏澤市自然資源和規(guī)劃局 菏澤市體育局 菏澤市市場監(jiān)管局 菏澤市住房和城市建設(shè)局 牡丹晚報 菏澤信息港
中國徐州網(wǎng) 連網(wǎng) 鹽城新聞網(wǎng) 宿遷新聞網(wǎng) 淮安新聞網(wǎng) 蚌埠新聞網(wǎng) 阜陽新聞網(wǎng) 淮北新聞網(wǎng) 拂曉新聞網(wǎng) 中國亳州網(wǎng)
舜網(wǎng) 青報網(wǎng) 聊報網(wǎng) 德州新聞網(wǎng) 濱州網(wǎng) 東營網(wǎng) 水母網(wǎng) 中華泰山網(wǎng) 東方圣城網(wǎng) 瑯琊新聞網(wǎng)